朋友,你好:
在你的一生当中,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种人?
他在某个关键时刻,帮助过你,甚至,他说的某一句话,改变了你的后半生?
我遇到过,他叫“杨德昭”。
我们是2012年左右,互相关注微博的网友。现在一直是微信好友。
但是,我们一直没有见过面,也没怎么通过电话。甚至,很少说话。
只是在10多年前,因为对“实效广告”的共同认知,而互相关注。
2012年初的某一天,他突然对我说:“你应该看一本书,叫《定位》,它会对你有帮助”。
事实上,在2012年以前,我对营销的认知是一片空白。是一个名副其实的“小白”。我的所有注意力都投入在“设计领域”。
但是,这一次,我听话了
我买了一本《定位》书,开始看了起来……
看的我是如痴如醉,甚至,做梦的时候,都能梦到《定位》。
就这样,我停掉所有设计业务,连续看了5个月,把《定位》系列丛书,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。从而,《定位》颠覆了我对品牌的认知。
那时,虽然对定位也是懵懵懂懂,但是,从内心深处能够感觉到,这个方向是正确的。
还有一点是,因为我之前完全是一张“营销白纸”,所以,我对定位知识的“吸收”很快。
于是,在2012年5月份,我写出了第一篇“定位式设计”文章。即,如何把定位的原理,运用到品牌设计当中,并起名叫“定位设计”。
在2012年以前,中国没有“定位设计”这个词语,是刘与刘提出的。但是,这个词语其实是错的,它会让人联想到“设计一个定位”,好像你是搞定位咨询的。但其实,我们是品牌设计公司。
这也很容易理解,刚学定位,学艺不精。但是,阴差阳错的就用了很多年,这也搞得中国有很多设计公司跟着叫“定位设计”。
很多人包括客户,和我反馈“定位设计”这个品类名不好。直到几年前(具体记不清了),我把它改成“定位符号”。
人们一提起符号,直观反应是“视觉符号”,这是我们想要的结果。那么,什么样的符号呢?定位的符号。即,定位符号化。
后面的事情,就顺理成章了。刘与刘一直走在“定位符号”的路上……
说了这么多,我想表达什么?
如果没有杨德昭的那句话,我可能还要再晚几年,或者不知道什么时候,才能走上定位实践的道路。
说实话,我很感谢他。但我相信,他说这句话时,可能就是无意的一句话,也没有想太多。
但就是因为这句话,却改变了我对品牌的认知,对设计的认知。
有一句老话,相信你肯定听过。“听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”。
每个人的认知不一样,当别人在某个领域的认知高过你的时候,对你说的话,有可能会产生巨大的能量。当然,前提是,你能听进去。
随着刘与刘在定位圈的认知不断得到认可,也有很多人加我的微信咨询项目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学友,上来直接转账2000元,仅仅是问我一个品类名是否正确?
一句话,2000元。夸张吗?
但是,我从自身的体会来看,一点也不。杨德昭的一句话,让我的设计费涨了几十倍。(听人劝,吃饱饭。是有道理的。)
事实上,如果有人咨询我设计的问题,我经常告诉他“答案”。但是,能够采纳的,只有极少数人。
其实,直接告诉别人“答案”,于对方是有伤害的。道家讲,天机不可泄露,对方因为是“免费”得到答案,所以,往往不会珍惜,弃而不用。
但是,如果答案确实对其有价值,损失最大的,还是对方。所以,佛渡有缘人,全凭认知。
我有一个《定位符号黄埔营》社群(目前76人)。是之前购买过我的一个线上课程《定位设计课》,而加入的学员,是永久性加入。
我们在群里经常讨论定位符号的设计问题。你所看到的经典的定位符号:三圈的“3”、科洛防水的“100”,以及刚完成的神笔文案的“$”,都是在群里直接说“答案”。
包括,七货街的“7”、滨河九粮液的“9”。我们也是直接先告诉客户答案。至于最后客户为什么还是找刘与刘来设计,可能把握更大一些吧。(客户也完全可以自己设计)
显而易见,这些“答案”,给企业带来了亿级的价值。(本文不做赘述,翻看刘与刘公众号案例文章。)
根本原因是,他们听进去了。
说了这么多,我只想告诉你。如果某个人在某个领域沉淀很多年,而你又恰恰想知道这个领域里面的一些问题的。那么,听他说的话,还是比较靠谱的。
现在,你也有一个这样靠谱的机会……
2024-06-05
2024-06-05
2024-06-05
2024-06-03
2024-06-03